近年來,隨著技術性貿易措施在一些發(fā)達國家呈制度化發(fā)展趨勢,技術性貿易措施涉及范圍越來越廣,體系化、系統(tǒng)性和擴散性更強,跨越難度加大。例如,日本和歐美等國制定的技術性貿易措施,已從對單一產品的技術要求轉向體系要求,從微觀技術層面向宏觀制度層面轉變,對中國出口企業(yè)及上下游產業(yè)造成了嚴重影響。在當前的國際形勢下,各國為了避免貿易摩擦升級,將貿易保護主義不斷滲透到技術性貿易措施當中,從而進一步加劇了技術性貿易措施的制度化發(fā)展趨勢,并將對我國的對外貿易產生嚴重而深遠的影響,關注技術性貿易措施的最新特點和發(fā)展趨勢對我國產業(yè)的未來發(fā)展具有深遠的意義。iso9001認證
一、通報量持續(xù)增長,且已遠遠超出傳統(tǒng)貿易保護措施的適用頻率
與傳統(tǒng)的貿易保護形式——反傾銷、反補貼和保障措施相比,技術性貿易措施的適用頻率明顯更高。世貿組織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顯示,1995~2010年,各成員向世貿組織通報的反傾銷調查共計3853起,年均240.8起;反補貼調查共計254起,年均約為16起;保障措施調查共計216起,年均約為14起。而在技術性貿易措施方面,1995~2010年,世貿組織共有110個成員提交了12983項技術法規(guī)、標準和合格評定程序通報(含修正),年均811.4項;在衛(wèi)生與植物衛(wèi)生措施(SPS)方面,2002~2010年,世貿組織成員共發(fā)布SPS通報8740項,年均971.1項,且總體呈現(xiàn)上升趨勢。
二、技術難度不斷增加,對環(huán)保因素的考慮增多,對產品安全衛(wèi)生要求日趨嚴格
隨著科學技術發(fā)展的突飛猛進,產品種類不斷更新,各國制定的技術性貿易措施的技術難度也在不斷加大。例如,在技術標準中規(guī)定新的、更精確的檢測方法或新的、更高的指標,特別是對于一些高新技術產業(yè),某些項目的指標甚至比之前高出了幾個數(shù)量級。
此外,發(fā)達國家對環(huán)保提出了越來越嚴格的要求。2008年歐盟通過一項指令,要求強制回收廢舊電池。該項指令要求從2009年開始,所有進入歐盟內部銷售的電池必須注明其使用壽命,否則禁止進入歐盟市場。此外,對產品安全衛(wèi)生的要求從食品、添加劑、與食品直接接觸材料到紡織品服裝的安全衛(wèi)生標準日益提高。例如,歐盟對食品直接接觸材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世紀90年代初,鉛和鎳的溶出量和遷移量為不超過0.8mg/l,到90年代中期則修改為0.5mg/l,到2009年鉛和鎳的溶出量和遷移量限制在不超過0.3mg/l;2010年底,歐盟突然宣布于2011年1月1日實施新的法規(guī),規(guī)定鉛和鎳的溶出量和遷移量不得超過0.1mg/l.
三、發(fā)達國家積極將本國標準制定成國際標準,各國在高新技術領域標準化的競爭或愈演愈烈
近20年來,隨著國際貿易和科技文化交流的不斷擴大,特別是貿易全球化和高新技術的迅猛發(fā)展,對國際標準的需求日益增加,采用國際標準,或者說標準的國際化或標準的國際趨同,已成為全球普遍的發(fā)展趨勢。
多年來,以英、法、德為主的西歐國家和美國一直將精力和時間放在國際和區(qū)域標準化活動上,企圖長期控制國際標準化的技術大權,且不遺余力地將本國標準變成國際標準。按承擔TC/SC技術秘書處數(shù)量和資助額計算,德國(DIN)在ISO中的貢獻率為19%,英國(BSI)為17%,美國(ANSI)為15%,法國(AFNOR)為12%;德國、法國和英國在歐洲標準化機構CEN/CENELEC/ETSI中所占份額分別為28%、22%和21%。隨著全球貿易額的增大,加拿大也十分注重將本國標準體系納入廣泛的國際合作軌道。目前,加拿大承擔了584個ISO和IEC技術委員會和分技術委員會的工作。
將本國標準制定成國際標準,或者是將本國的國家標準、行業(yè)標準或學協(xié)會標準推向世界并為各國所公認,就可以在國際貿易中取得優(yōu)勢。今后,各國對國際標準制定權的爭奪,特別是在高新技術領域標準化中的競爭將會愈演愈烈。
四、技術性貿易措施向全產業(yè)鏈控制延伸,制度化特征日趨明顯
從產品角度看,無論是從初級品到制成品,還是從勞動密集型產品到資本技術含量產品,進口國都有嚴格的技術性貿易措施;從過程上看,涉及研究開發(fā)、生產、加工、包裝、運輸、銷售和消費整個產品的生命周期。以歐盟食品制度體系為例,自2002年以來,歐盟形成了以《食品安全白皮書》為核心的各種法律、法令、指令等并存的食品安全法規(guī)體系新框架。歐盟的食品法以控制“從農田到餐桌”全過程為基礎,包括普通動物飼養(yǎng)、動物健康與保健、污染物和農藥殘留、新型食品、添加劑、香精、包裝、輻射、飼料生產、農場主和食品生產者的責任,以及各種農田控制措施等,從食品生產的初始階段就必須符合食品生產安全標準。
#p#分頁標題#e#近年來,發(fā)達國家利用人們對生命安全及環(huán)境問題的關注,依靠高靈敏度的檢測檢疫技術和先進的檢測設備,對進口產品的要求日益嚴格和系統(tǒng)化,其技術性貿易措施已從個別的限量指標發(fā)展成為名目繁多的限制或禁止指標體系,制度化特征日趨明顯。這種趨勢在日本、歐盟和美國表現(xiàn)最為明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日本于2006年5月實施的“食品中含有農藥、獸藥和飼料添加劑殘留限定標準的肯定列表制度”。該制度的實施大幅抬高了中國農產品出口日本的門檻,影響到中國近80億美元的出口額,涉及中國5000多家對日農產品出口企業(yè)和1600萬農民的利益。
五、技術性法規(guī)逐漸向強制性法規(guī)為主的方向發(fā)展,國別影響和擴張效應日益明顯
早期的一些技術性法規(guī)和標準,如ISO9000、ISO14000、各種環(huán)境標志認證、HACCP認證、有機食品認證等,均是以生產者自愿為原則決定是否申請認證的。但近年來,一些自愿性措施正在與強制性措施相結合,并出現(xiàn)向強制性法規(guī)方向轉化的趨勢,發(fā)達國家近年來發(fā)布的技術標準大部分為強制性措施,如進入美國的藥品必須獲得FDA認證,進入加拿大的大部分商品必須獲得CSA認證,進入日本的諸多商品必須獲得SG或ST標識,進入歐盟的產品要通過CE、CS等產品質量認證等。
技術性法規(guī)的實施具有明顯的擴散及仿效效應,一旦某個產品被實施了技術性貿易措施,就會產生一系列連鎖反應,從個別產品擴展到整個行業(yè)甚至多個行業(yè),從一個國家擴展到多個國家甚至全球。2003年1月30日,歐盟以中國舟山地區(qū)的冷凍蝦仁氯霉素含量超標為由,通過了《關于對產自中國的進口動物產品實行某些保護性措施的決議》,暫停進口產自中國的供人或動物消費的動物源性產品,禁令由蝦仁擴大至所有動物及含有動物成分的產品達100多個品種,同時歐盟的這一措施很快引起美國、匈牙利、俄羅斯甚至沙特阿拉伯等國的效仿。2007年5月,在美國對來自中國的進口食品植物蛋白加強檢查之后,加拿大食品檢驗局也開始嚴格監(jiān)察來自中國的進口食品,檢查包括小麥、玉米、大豆和大米在內的植物蛋白。2004年初,繼美國暫停中國鴨梨輸美后,加拿大以在產自中國的鴨梨中檢出所謂的梨黑斑病新種為由暫停進口中國鴨梨和“亞洲梨”,給中國鴨梨生產者造成了嚴重的經(jīng)濟損失。
此外,從管理機制上看,各國均已建立了完善的產品檢驗和召回、海關扣留制度,并在實踐中予以大量運用。例如,美國消費品安全委員會(CPSC)的產品召回和產品安全通報制度、歐盟非食品類快速預警系統(tǒng)(RAPEX)的嚴重危險產品通報制度、日本的產品扣留通報制度等。目前,中國出口產品均已成為上述國家(地區(qū))通報和扣留的重點。
六、技術性貿易措施的差異性和歧視性呈擴大化發(fā)展,對國際貿易的影響不斷加大
由于各國的生產力、技術水平不同,所實施的各項技術標準也不同,所以各國的技術性貿易措施呈現(xiàn)出總體和行業(yè)的巨大差異。這種差異性實際上構成了落后國家或行業(yè)產品進入先進國家銷售的市場壁壘。技術性貿易措施還具有明顯的歧視性,雖然進口國技術法規(guī)和技術標準的規(guī)定在表面上是內外一致,而事實上,世界各國構筑標準的差異性就表明高技術標準的市場準入壁壘。此外,進口國技術標準和規(guī)則的設定往往是為了回避出口國具有規(guī)模效益的產品的競爭,而且技術標準、技術措施的制定主要是由進口國政府和相關技術部門來完成的,所以進口商品在與進口國國內同類產品的競爭中處于劣勢也是必然的。
但在國際貿易中,歐美等發(fā)達國家憑借在世界貿易中的主導地位和技術優(yōu)勢,率先制定“游戲規(guī)則”,從而削弱其國際競爭力,達到保護國內企業(yè)的目的。以ERP指令為例,為達到歐盟ERP指令有關待機方面的第一階段1~2瓦的能耗要求,企業(yè)需增加約5元/臺的成本;而要達到第二階段0.5~1瓦的能耗要求,則需增加10元/臺以上的成本。
在國際認可的合法外衣下制定的技術法規(guī)、標準和合格評定程序可能在某些措施背后隱藏著戰(zhàn)略目的,例如,通過對潛在的外國競爭者增加成本保護國內產業(yè),通過對外國進入者設置足夠高的障礙從而有效地將其完全排除在國內市場之外。不同的技術標準能夠明顯增加進出口成本或者阻止市場準入,造成對潛在和現(xiàn)有進出口商的額外障礙,對外國企業(yè)進行歧視,影響或限制貿易。在出口商品進入國際市場之前,技術性貿易措施迫使?jié)撛诔隹谏套鞒龇戏ㄒ?guī)或服從檢測的產品或工藝改變。無論制定的技術性措施是否具有歧視性或僅僅起到增加出口商成本的作用,都可能影響貿易。
本頁關鍵詞:關注技術性貿易措施的新特點和新趨勢